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教师教学创新能力与课程建设质量,会计学院审计学教研室于4月3日由王敏老师主讲了校级公开示范课《内部审计》。本次课程以“理论+实践”双轮驱动为特色,邀请了校级督导魏春艳教授及学院全体教师到场观摩并交流,共同为审计教学改革与创新献计献策。

王敏老师以“风险导向审计流程”为核心,通过“案例导入—理论解析—实战模拟”三阶教学法,引导学生围绕企业舞弊案例展开分析。教学展示中,她将复杂审计程序分解为“目标—风险—证据—结论”四大模块,配合动态流程图演示,帮助学生建立系统化思维框架,形成了完整的内部审计架构。

示范课后交流环节,审计学教研室主任付源指出,王敏老师通过“学习通考勤+课堂提问”机制有效提升了课堂参与度,展现了教育信息化创新。翻转课堂设计有一定新意,角色扮演模式使知识留存率显著提升,教学展示环节的图表也有效突破思维局限。同时强调,当前思维导图多停留于知识点罗列,应升级为“审计认知地图”,将制度、判断、风险等要素纳入多维关联,真正发挥培养系统思维的作用。

审计学教研室副主任罗婷认为,针对审计理论枯燥性特征,王敏老师采用“真实案例导入+问题链驱动”策略成效显著,使抽象准则转化为具象分析框架,值得推广。关于教学节奏,她指出理论讲授与案例研讨的时间配比需更精准。当前存在前半段案例解析较充分,但后期程序演示稍显仓促的现象,可尝试“模块化计时”管理,确保每个环节的教学目标充分达成。

王金梅老师建议对案例素材进行“黄金三分钟”编辑,保留关键矛盾点,提升信息密度。同时,课堂提问频次过高可能分散学生注意力,聚焦3-5个核心问题展开深度研讨。

最后,校级督导魏春艳教授从金课建设标准出发,对示范课提出系统性优化建议。她强调示范课的本质属性,指出其作为教学研究的载体,应面向更广泛受众,体现前沿性与可推广性。当前课堂在示范性呈现上存在提升空间,建议将45分钟划分为“导入-探究-实践-总结”四大模块,确保教学节奏张弛有度。在教学实施层面,她指出课堂语言需更具引导性,避免简单复述课件内容。知识点衔接方面,建议采用“思维导图+时间轴”双轨呈现,既展示逻辑结构又体现流程演变。同时强调PPT的辅助工具定位,当前课件存在信息过载现象,应精简文字内容,突出视觉引导功能。

本次示范课作为教学改革的一次积极探索,展现了内部审计课程团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通过案例研讨、角色扮演等多元化教学形式,课堂互动性与学生参与度较传统模式有了显著提升,为审计实践教学提供了新思路。同时,专家们的点评也中肯指出,在课程节奏把控、案例纵深拓展、技术融合应用等方面仍存在优化空间。这启示教学团队需在后续实践中持续完善教学设计,加强理论深度与实战应用的衔接,使示范效应得到更充分发挥。此次活动不仅为审计教学改革积累了宝贵经验,也为构建高质量课程体系提供了实践参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