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行动:以关怀为舟,会计赋能谋发展
6月27日上午9时,成都文理学院会计学院实践团队来到古城社区志愿者服务站,在社区联络员的带领下,走访慰问了多户失独老人家庭。学生党员代表、学生会干部代表以及国际班学生代表三组队员们带着米和面条等生活物资,走进老人们的家中,与他们亲切交流。在交流过程中,队员们详细询问了老人们的身体状况、生活起居以及水费电费等民生相关问题。
通过走访,队员们了解到⽼龄化问题的严峻,大量年轻⼈外出务工,使得乡村劳动力结构失衡,从会计专业的视角分析,劳动力的外流不仅影响了乡村经济的活力,也对养⽼社会保障等方面的财务规划提出了挑战。同时农产品销售渠道单一、价值低估问题是团队核心研究方向。当地豌豆、土豆等优质农产品因局限于本地农村市场,形成买方市场,价格长期被压低,本质是供需失衡与成本收益错配。基于管理会计方法,通过“成本-收益”分析队员们发现,拓宽销售渠道是破局关键。团队了解到采用直播带货的农户很少,因此鉴于电商发展潜力,建议搭建“农户+电商”平台,运用作业成本法核算成本。

光影账簿:以光影为证,文化记忆重评估
6月27日上午10时,成都文理学院会计学院实践团队前往古城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进行为社区老人拍摄“时光肖像”的活动,这本质上是对社区文化资产的“价值重估”。在拍摄现场,“会计式构图”成为独特风景,学子们以“权责发生制”为拍摄逻辑,不仅记录当下的笑容,更通过访谈笔录同步采集物件背后的故事,形成“影像+文字”的“文化资产组合”。活动后期的“影像档案管理”更凸显专业特质:学子们参照《会计档案管理办法》,将几十余张照片按“拍摄时间—故事主题”分类归档。这种将会计档案管理技术迁移至文化传承的实践,正是“博文”所倡导的知识迁移,“明理”所坚守的文化自觉,“弘毅”所支撑的长期主义,“笃行”所要求的落地执行。当老人们在电子相册中看到自己被专业“核算”的人生片段,社区的文化资产负债表便有了更厚重的“所有者权益”。

实践行动:以思政为墨,书写安全教育图谱
6月27日下午2时,成都文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教师白瑞峰、魏文景为会计学院实践团队和社区小朋友们带来了一堂生动的思政课。课程聚焦古城镇乡村建设,展示羊肚菌种植、蜂蜜养殖等特色产业,呈现天麻大棚带动就业的活力;讲解平南苏维埃旧址红色旅游小镇,剖析红色文化和旅游融合路径;分享无人机运送、直播带货山野菜的电商实践,传递创新发展理念,引导大家读懂家乡发展潜力。接下来,会计学院实践团队进行了防汛防溺水宣讲活动。结合古城镇紧邻涪江的地理实际,志愿者用生动演示、趣味讲解,传授防汛防溺水知识与避险技能,增强孩子们安全意识,为乡村汛期安全筑牢防线。

每日总结:以调研为据,编制青春实践报表
6月27日下午5时,“三下乡”实践活动每日总结大会在会计学院实践团队驻地准时召开。各组代表围绕当日活动成果展开热烈分享与深入交流。团队深入平武县古城镇古城社区,为老人拍照留念并交流,了解其身体状况、生活成本等民生问题,发现社区养老环境良好。队员们意识到,宣传当地养老优势可促进经济发展,青年学子应发挥专业优势助力乡村养老体系建设。团队开展防汛防溺水宣传,通过趣味问答等形式,增强儿童安全意识,减少意外事故。活动体现团队专业素养与社会责任,增强沟通能力和团队凝聚力,践行校训精神。同时关注到农村劳动力流失、居民收入低等问题,认识到青年在乡村振兴中的责任。

青春之行:以奉献为本,精铸时代担当
此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不仅为古城社区居民带去了实实在在的帮助,也让同学们在服务中增长了见识、锤炼了本领。会计学院学子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为乡村振兴注入了青春活力。未来,在后续的活动中成都文理学院会计学院实践团队会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专业的素养,为平武县古城镇古城社区的居民们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助力乡村在公共服务与经济发展等方面取得更大的进步,书写新时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与担当。
